8月8日,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开启了个人首场直播泸深配,推出首款高端精酿啤酒“牛市 News”,88元/瓶的定价、375毫升铝瓶包装,以及“三年研发、全球原料、全程控温”的宣传语,让它在上线当天就获得了190万的全网观看量和682万点赞。
无独有偶,旗下仙林生态酒业也带来了“风火轮”精酿啤酒,390毫升19.5元/罐的定价、五种谷物配方、复合渠道布局,瞄准的是25-49岁的中高端精酿消费人群。
从话题热度看,两款产品都不缺流量。但热闹之外,问题是:白酒企业跨界啤酒,能不能从一时的新鲜感变成可持续的生意?
表面上,这是一场品类延展和年轻化营销,但本质上,是一次把白酒的品牌溢价、渠道掌控力和文化故事搬进啤酒赛道的尝试。关键不在能不能做出好喝的啤酒,而在于能否建立可复制的商业模式——毕竟,啤酒的生产、流通和盈利逻辑,与白酒完全不同。
精酿啤酒升温,白酒巨头逆向入局
精酿啤酒赛道这几年经历了从小众爱好到资本热捧的转变。近年来,精酿啤酒赛道从小众逐步走向拥挤。中研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预计2025年,中国精酿啤酒渗透率将提升至6.3%,市场规模达1300亿元;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至1600亿元。精酿啤酒以其 “高增长+细分化” 的特征,吸引了众多参与者。
过去,更多是啤酒品牌跨界做白酒,比如华润啤酒通过雪花与习酒合作,利用渠道互补和品牌联动切入高端白酒市场。而如今的趋势倒了过来——白酒大牌主动杀入啤酒赛道。这背后有三大动因:一是渠道延展,白酒的核心经销体系和高端客户资源,可以部分迁移到啤酒业务中;二是品牌年轻化泸深配,精酿的社交属性和场景覆盖,能帮助白酒触达更多年轻消费群体;三是寻找第二增长曲线,在白酒主业增长放缓、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跨品类布局成了可选项之一。
珍酒李渡 vs 五粮液:两种跨界路径的差异
珍酒李渡的“牛市”策略可以概括为“高端化+董事长IP+供应链细节感”。三年研发周期、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麦芽、德国和比利时酵母、美国雅基玛山谷啤酒花、莫干山水源,再加上顶部发酵艾尔工艺、法国橡木风味萃取、惰性封闭离心澄清系统,这些元素的组合很容易在直播间和新闻稿里制造高端感。
88元/瓶的定价放在精酿领域,属于塔尖价格区间,更像是一款限量化、礼品化的消费品,而不一定是高频饮用的日常选择。配合董事长的个人直播首发,不仅制造了话题,也在无形中为产品打上了企业掌舵人的背书标签。不过,这种打法的风险在于,品牌溢价能否长期撑住销售,如果没有持续的渠道渗透和复购支撑,可能会陷入“一次性流量事件”的困境。
相比之下,五粮液的“风火轮”更像是“体系化+中高端日常化”的路线。定价19.5元/罐,体量和价位更容易覆盖日常消费场景。五种谷物的中式配方、加入青稞的口感层次,既保留了与白酒工艺的呼应,也符合啤酒口感创新的趋势。
在渠道上,“自营基地市场×全国区域代理×品牌联合”的模式,结合集团电商资源与品牌定制渠道,显然是在用白酒的经销体系思路做啤酒,但也在做渠道分类管理,避免简单照搬白酒模式。对于后续推出的四大类产品,五粮液显然是希望在不同价位、不同场景下建立稳定的产品矩阵,这种布局对长期市场占有率会更友好。
渠道协同的机遇与摩擦
但白酒跨界啤酒,最大的不确定性在渠道协同与利益分配上。白酒经销商习惯的是高毛利、高单价、低动销频次,而啤酒是低毛利、高周转、高动销的逻辑。经销商是否愿意为啤酒腾出资源、承担库存和冷链压力,是现实问题。如果利润机制不匹配,就容易出现白酒主业渠道为啤酒买单的内部摩擦,甚至造成渠道的排斥。这也是华润啤酒当年切入白酒时,采取独立运作而不是完全依附原有渠道的重要原因。
从市场格局看,短期内白酒巨头的入局会抬高精酿行业的竞争门槛,中小精酿品牌可能面临成本压力、渠道挤压等挑战。但中长期,如果头部玩家能带来更多品类教育、扩展消费场景,中小厂仍有生存空间,比如通过地域特色、酒吧/餐厅合作、沉浸式体验等方式,找到差异化定位。精酿市场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,决定了它不太可能被完全垄断。
跨界成败的关键变量:热度之外的长期战
对于白酒企业来说,跨界啤酒的试水更适合先在B2C直销和限定市场做验证,通过第三方盲测、复购数据、渠道动销率等指标判断产品竞争力,再考虑大规模推向经销体系。过早依赖白酒渠道推啤酒,可能会因利益结构和动销逻辑差异而受阻。
对渠道方来说,是否接受这类跨界产品,应取决于利润空间、动销支持力度以及与现有产品线的互补性。对投资者而言,需要关注的是这些产品能否在两三年内形成稳定的销售占比,而不仅仅是发布初期的热度。对消费者来说,除了品牌标签,更值得关注的是啤酒本身的口感、性价比与场景契合度。
“牛市”和“风火轮”只是白酒跨界啤酒的开端。这场尝试的成败,不会由一次直播数据或一次发布会决定,而要看企业能否真正适应精酿的生产节奏、渠道运作方式,以及能否建立起区别于白酒主业的长期盈利模式。如果白酒的供应链管理、渠道掌控和品牌故事,能够在啤酒这个赛道找到合适的落脚点,那么“第二增长曲线”或许不是一句口号;否则,它就只是一次漂亮的品牌秀场。
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